当前位置:首页  >  梦工场  >  梦工场简介  >  绿建智城梦工场

梦工场简介

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作品展竞赛梦工场喜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4-10-21

在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竞赛中,武汉理工大学智慧城市与建筑梦工场的同学们获得了国一、国二、国三、省一、省二、省三的好成绩!以下是获奖名单和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作品ID

作品主题

作者

指导老师

奖项

259290

檐间春秋——长途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

徐子珂

周希霖

国一

231808

柔性构建计划——高层旅馆建筑设计

兰炬榕/翁艺玮/赵鸿飞

周希霖/李传成

国二

234364

云林之间——高层旅馆建筑设计

赵一璇/周栩南

周希霖/邹源

国二

249032

·驿——基于绿色建筑背景下的客运站设计探索

赵鸿飞/黄逸铭/陈晖宇

谢宏杰/周希霖

国二

249446

花重江城——高层酒店综合体设计

程菲/郑恒/徐子珂

周希霖/余泽阳

国二

249994

代际共享,同游植趣——老幼复合型社区开放空间设计

赵一璇|王子月|陈德琳

周希霖

国三

256768

都市中的武林——具有武术会馆功能的高层综合体

郑恒|程菲|温欣然

周希霖|李传成

国三

259334

层岩叠浪——高层酒店综合体设计

徐子珂/温欣然/程菲

周希霖

省一

256283

叠坊·垂巷——高层综合体设计

罗皓/程菲/曾淑婷

郭建/周希霖

省二

256558

丘——长途客运站

翁艺玮/汤浙飞/郑恒

徐宇甦/周希霖

省三

192346

悬丝渡道——胜利街一元路儿童友好型公交车站改造

陈晖宇/程浩杰/彭怀仁

李传成/周希霖

省三


    《都市中的武林——具有武术会馆功能的高层综合体》创作人员:郑恒、程菲、温欣然指导老师:周希霖、李传成选址:方案的基地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三阳路与解放大道的交叉路口处,交通便利,紧临城市中心。设计背景:传统武术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载体,在现代都市化进程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其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武术起源于封建时期的军武技击,后来流传于民间,成为大众的体育娱乐和格斗技艺,并衍生出武侠文化。然而,近现代武术因缺乏竞技实践和推广,在现代城市中逐渐没落。为此,方案建议将武术会馆融入都市高层综合体,以高密度的生活空间为媒介,传播和推广武术文化,并通过特有的武术主题空间吸引不同人群,创造更大效益。设计策略:在方案中,创造能够进行日常各类武术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与积极的交流的竞技环境成为了本次方案的最大目的——首先根据可达性,将高层综合体大致分为了上部分的居住区与向下逐渐开放的公共区域。随后在底部公共性较强的区域将包括竞技场在类的各类武术场馆功能嵌入,通过开放流动的空间将各类活动(运动竞技,文化展览,观景休憩)联系起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对大众的开放性;而在塔楼部分,空间被竖向划分成了三个区域——两侧的住户区域与保证每层可达与兼具观景与户外运动功能的公共景台,并成为人们眺望都市,彼此交流,进行可能的室外运动或武术活动的就近场所。形式的意象上,首先从武术动作本身昂扬,升向天空,行云流水的动作意象上获得灵感,创造了一系列流动的曲面语言与仿佛要升至天空的空间与形式。然后对传统建筑与传统演武场所进行转译指导核心空间形式的生成。"刀若猛虎,剑似游龙"刀与剑动与静等阴阳二元的传统哲学同样大量存在于武术文化之中,因此动与静,自由与秩序,对称扭转与自由流动并存的空间形式亦是方案中最重要的要素。总之,连接公共社区的各类不同氛围活动广场与江湖小馆,流动空间中的各类武馆与聚焦于竞技场的“华山论剑”,延续至塔楼部分的通透景台,开放连续的屋顶活动空间;连同形式上行云流水的动势与升腾楼阁的意象共同创造了一个当代都市中的武林世界。

《花重江城——高层酒店综合体设计》创作人员:程菲、郑恒、徐子珂指导老师:周希霖、余泽阳选址:项目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三阳路与解放大道交叉口,基地东南方向为长江景观面,北面为城市景观为主的公园景观。设计说明:武汉城市生活的状态正如“石头缝里蹦出的花”:建筑如石头般密集堆积,但在堆积的缝隙间,仍有市民生命个性和活力的展现,正如花朵从石头缝中顽强地生长,是武汉特色堆积空间中养育出的别样生命。设计以城市居住空间文化为背景,以花卉体验为媒介,表达对城市密集堆积的空间中迸发出的生命力的欣赏。在密集堆积的底色上,高层中对交往的追求、对绿植的追求即是生长的“花”。往客体验从堆积的混凝土隙间生长的花卉,则是对城市生活生命的再理解、再欣赏。待到江城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愿花重江城,生命常青。现存问题:在传统酒店中,住客各自居住在均质的“盒子”内,相互漠视,互不关心。在以效率为首要追求的城市背景下,对自然的渴望、对原璞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共同的理想。多数酒店均质、毫无特色,缺少对所在场所的特色回应,缺少连结场所的核心。概念剖析:城市空间文化:武汉的城市形态展现为建筑密集的堆积(石头般堆积),从水平方向延展的里分,到垂直方向上生长的杂院、旧居民楼,年代各异的建筑共同堆积在城市空间中,构成武汉特殊的城市面貌。在相异的堆叠方式里,居住的生活状态却有着同一性的温暖——共享堆叠出的核心空间,在该空间中种植、晾晒、发呆、堆物件,展现着自我生命的旺盛与个性(花朵)。石头缝里蹦出的花:建筑密集的堆积是城市的特色形态,堆叠出的空间养育顽强的生命。在堆叠形态的高层底色之上,以花卉体业为媒介,对交往的追求、对花朵的欣赏是城市生命力的延续,是对城市生活的体业与再理解。

《叠坊·垂巷——高层综合体设计》创作人员:罗皓、程菲、曾淑婷指导老师:郭建、周希霖选址:基地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西邻解放大道,南邻三阳路基地,距离解放公园约943m、知音号演艺码头约880m,西南面有若干绿地公园。设计说明:该项目为设计一个高层旅馆综合体,依据调研主要服务人群为来汉游客、外来办公人员周边居民等。旅馆以为来汉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住房服务为主.为外来办公人员提供酒店式办公的场所为辅.本设计借助丰富的垂直空间,解决高层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与策略分析:问题:垂直交通拥挤;城市空间有限设计策略:种植垂直绿化;增加垂直交通功能策略:高质量酒店服务;酒店式办公;居民休闲服务

《柔性构建计划——高层旅馆建筑设计》创作人员:兰炬榕、翁艺玮、赵鸿飞指导老师:周希霖、李传成选址:选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三阳路与解放大道的道路交叉口处,该区域为商业规划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设计说明:该高层酒店综合体设计的选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三阳路与解放大道的道路交叉口处,该区域为商业规划区。场地西侧为三阳路立交桥与住宅区;东侧为住宅公寓楼;北侧新长江国际大厦。本次设计将高层旅馆与剧院功能进行融合创新,通过餐饮和展览空间将二者联通。高层设计普遍采取幕墙表皮等传统做法,以及剧院等空间对人流的吸引,创新采用钢架形成大结构大空间从而吸引人群。在钢架中置入剧院和高层的功能体块,丰富空间层次,该空间将独立的剧院和旅馆连接。不仅满足功能,同时立面上和结构上都能实现创新。

《云林之间——高层旅馆建筑设计》
创作人员:赵一璇、周栩南指导老师:周希霖、邹源选址:选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三阳路与解放大道的道路交叉口处。设计说明:该高层酒店设计旨在打造回归自然的24小时生态立体步行系统。回应场地特有的良好商业和旅游条件、城市黄金主轴-解放大道,与景观人文轴-三阳路,应对城市内部活力再激活问题、社会开始愈发关注城市人群归属感和空间友好性的问题,让城市中的各类人群有一个舒缓的社交空间和休闲空间。慢行系统和开放街区的营造是城市高密度核心区的重点,以特色的酒店综合体锚点进行人群分流,以降低不同人流交通之间的相互影响打造独特的多重云林漫步感受。设计策略:人文演绎:融合城市人群,全时活动共享自然重塑:多样景观利用,构建生态网络空间营造:打破功能空间,建筑多元组合

《风·驿——基于绿色建筑背景下的客运站设计探索》创作人员:赵鸿飞、黄逸铭、陈晖宇指导老师:谢宏杰、周希霖选址:基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光谷大道金融港地区。设计说明:设计以风帆为灵感作为建筑设计要素,运用曲面造型屋顶以及大片玻璃幕墙元素,营造出轻盈透适的形体。客运站基于场地的最优解,考虑西向遮阳,及东南方向的采光。建筑亮点在于候车大厅的处理上,建筑内部绿地及小房间单元让大空间更生动有趣,候车大厅的屋顶兼顾通风与采光,使用钢结构与新型复合材料。客运站意在打造区域性地标建筑,使用开放的形体接纳旅客,为旅客打造更舒适有趣的侯车体验。

《檐间春秋——长途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

创作人员:徐子珂指导老师:周希霖选址:场地位于武汉北部黄陂区盘龙城遗址附近,周围湖泊遍布,自然环境优良。遗址公园为丘陵地貌有和缓起伏。设计说明:此长途汽车客运站建筑旨在将新能源技术与城市空间融合,重新定义车站的功能,同时提供独特的送别情感空间。该设计将外广场重新划分为不同人群使用的区域,包括旅客、送客人和当地居民。内部广场的设计采用层次分明的方式,创造出独特的送客界面,与传统候车室截然不同。该设计对盘龙城遗址古建筑进行现代转译,与地域文化一脉相承。设计还采用异形曲面屋顶接地的形式,将城市空间延伸到屋顶上,增强建筑的立体感。另外,在设计中应用绿色施工资源和生态建筑手段,让候车点形成微气候自循环系统,使客运站达到生态绿色以呼应教学副主题。

《丘——长途客运站》创作人员:翁艺玮、汤浙飞、郑恒指导老师:徐宇甦、周希霖选址:场地位于武汉北部黄陂区盘龙城遗址附近,周围湖泊遍布,自然环境优良。遗址公园为丘陵地貌有和缓起伏。设计说明:交通建筑——客运站作为城市的名片,迎接新来者与告别远行人﹐要求其展示地域性、城市性、公共性。该建筑用起伏山势的形体空间将内外、上下、旅客和社区人群相互分隔,同时建筑中部多个上下相连、贯穿或对望的筒状空间在界内界外之间产生多层次的交互,解决场地人群复杂、人流量大的现状问题。建筑结合了绿色建筑技术,从新视角提出舒适、健康、节能的新思路。概念生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对于文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文明在土地上的反馈也是精炼的。盘龙城,曾称为盘土城。在某次洪水冲刷后,人们才发现这座深埋在地底湖底的古老之城。遗址公园湖水依山势环抱,似龙形。盘龙城以土地为界,坡上坡下是古今两城。“丘”客运站延续了场地周围遗址文脉﹐用平缓起伏的坡势,融入环境。屋顶表面形态则以水的流动侵蚀为参考,自然的分成层叠的带状。屋顶以内则顺应趋势、呼应古城做台阶状的采光吊顶。以屋顶为土地为界,鼓励人们垂直方向与内外的探索。赋予建筑一处遗址、一座城的有趣体验。

《悬丝渡道——胜利街一元路儿童友好型公交车站改造》创作人员:陈晖宇、程浩杰、彭怀仁指导老师:李传成、周希霖设计理念:从儿童友好型理念出发,设计抓住三个要点:儿童的识别性、安全性以及趣味性。张拉结构的应用带来了轻盈的结构、通透的月台以及布置灵活的站牌,满足了市民阅读站牌和观察远处进站车辆的需求,也让儿童不会因为身高原因难以阅读到有效信息。整体结构的漂浮感充满了想象和趣味,半包围涂鸦墙的设立既可增添车站整体趣味性,也保证了儿童的安全,若组织小朋友来进行涂鸦,则可使车站呈现出独特的效果,以新颖的方式向人们传达童真。设计说明:“一元”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一”有统一之意;元,始也,也有开始起端之意。一元路的更名,象征着新的开端、新的发展,过去的一元路为德租界,周围建筑也是典型的欧式建筑,设计团队认为新的车站既要顺应环境、也应加入更多中国元素,融入中国文化。团队从中国古窗中提取元素应用于车站的造型以及中心处浮雕,同时结合张拉结构进行创新,巧妙隐藏关键的支撑柱,减少了支撑结构从而增大了空间的通透性,这样既保证了车站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使车站部分呈悬浮状从而增强了车站的美观性。车站选用红灰配色以顺应周边空间的主色调。另外为保证安全,团队利用张拉的钢条形成通透的半围合空间并增设了安全岛模块。


地址: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大创园立行楼6楼 电话:027-87888420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

  • 学院官网

  • 学院公众号